活动预告 |共庆中秋 月满中华:中秋非遗文化体验活动

发布者:米雪发布时间:2024-09-14浏览次数:10

中秋节,又称团圆节,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。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敬,由上古时期秋夕祭月演化而来,寄托着世人怀念家乡、怀念亲人之情,衍生出一系列丰硕多彩的文化遗产。

值此中秋佳节来临之际,本次“共庆中秋·月满中华“活动将组织我校港澳台同学与内地(大陆)同学一起体验六项非遗文化活动,深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
活动安排

【活动时间】

917日中秋节

09:30-11:30

【活动地点】

邯郸校区叶耀珍楼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厅

(本超二楼)


活动内容


皮影戏


皮影戏,又称“影子戏”或“灯影戏”,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,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,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。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和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,它历史悠久,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。

扇面画


我国扇画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,据晋代的有关文献记载将扇子的起源推至尧舜时期。晋代崔豹《古今注·舆服》中记:“五明扇,舜所作也,即受尧禅,广开视听,求贤人以自辅,故作五明扇焉”。“扇”字,从户,从羽,说明羽扇是首先出现的。三国时期,蜀国军师诸葛亮常执白羽扇坐于车中指挥作战。但扇与书画成为一体,最早见于晋代王羲之书六角竹扇的轶事,而扇画的艺术高峰应为宋代。

扭扭棒花束


扭扭棒,也被称为毛根、毛绒条、毛毛条,它的外观特点是外面覆盖着毛茸茸的绒毛,而内部则包裹着细细的铁丝。这种材料因其独特的塑性特质,可以随意弯曲、揉捏、拉扯,并且扭曲完成后能够保持造型,不会出现外形上的还原。由于其变化性强、塑性好的特点,扭扭棒深受人们喜爱。

非遗盘扣胸针


也称为盘纽,或者纽结、纽襻。是传统服装中使用的一种纽扣,用来固定衣襟或装饰。盘花扣是古老中国结的一种。漕河泾的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巧是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掐丝珐琅书签


掐丝珐琅,中国传统工艺品,属于珐琅器品种之一,一般特指铜胎掐丝珐琅,又称"景泰蓝"。使用其他金属做胎的,如金胎掐丝珐琅等。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也称为掐丝珐琅。

汉服体验


汉服是从“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”的衣裳发展而来。古老的天子六服、王后六服、儒服、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,沿袭四千多年。现在汉服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,蓦然发现,汉服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风潮,穿汉服也从一种行为艺术逐渐发展成为的一种新时尚。活动中将有超多款式的汉服供同学们试穿、拍照、合影。

报名方式


【报名时间】

82712:00-91212:00



【报名方式】

1. 微信内搜索“复旦文化校历小程序”

2. 进入“个人中心”选择“登录”

3. 选择“复旦大学统一身份(uis)登录”

4. 进入“文化校历”界面选择活动时间(917日),查看当日活动列表

5. 点击本活动进入详情页,选择“立即报名”

6. 报名相关信息可进入“个人中心”-“我的活动”-“待开始”查看